經叔平的頭頂有著一連串的光環(huán)——“破冰者”、“中國民營經濟的形象代言人”、“當代中國商業(yè)精神教父”。
這位“紅色資本家”60歲時再度出山,協助榮毅仁二次創(chuàng)業(yè),組建了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,隨后組建了中國第一家咨詢公司——中國國際經濟咨詢公司、第一家會計師事務所——中信會計師事務所、第一家律師事務所——中信律師事務所。
78歲時,經叔平更是創(chuàng)建了中國首家主要由非公有制企業(yè)入股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(yè)銀行——中國民生銀行,并在2000年12月19日上午9時30分,敲響了民生銀行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鑼聲。
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私產入憲,就是經叔平率領全國工商聯多次呼吁,終于在2004年的憲法修正案中落到實處。
富商之子
經叔平系浙江上虞人,1918年7月出生于一個富商之家,其父經易門在上海開有紗廠。
位于杭州西湖花港公園景區(qū)西側的魏廬(又名惠廬),原房主即為經易門。該宅院建于上世紀四十年代,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,有大小客房10余間,由此足可見經叔平家道殷實。
或也因此,作為民族資本家第二代的經叔平青年時期的人生軌跡也就基本敲定:1934年至1939年在上海圣約翰大學新聞系學習,畢業(yè)后他去香港某新聞社應聘記者,因路途耽擱,遲到一步未果,于是到父親的企業(yè)上海新中實業(yè)廠當副經理,逐步進入商界,并進入卷煙行業(yè),先后擔任上海華明煙廠副經理、經理和上海華成煙廠經理。
新中國成立后,經叔平成為上海卷煙聯合生產銷售公司總經理兼上海卷煙同業(yè)公會主任委員、民建上海市委副秘書長。
1952年,全國各地相繼組建工商聯,出任上海市工商聯副秘書長的經叔平分管稅收募債。任上,經叔平建議在上海推行建賬工作,后被全國工商聯推廣。
次年,經叔平赴京就職,舉家北遷。
新中國第一公關
1978年,受鄧小平委托籌建中國國際信托公司(下稱中信)的榮毅仁找到了一些已沉寂多時的“紅色資本家”,其中就有經叔平,其時年60歲。
經叔平熟悉國際貿易、國際法律和國際會計,而中信當時的重點工作是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,由此,經叔平參與起草了中信的章程、機構設制、管理辦法、業(yè)務計劃等,并在1979年出任了中信公司董事及房地產部總經理。當時,經叔平已是61歲。也正是在此時,經叔平贏得了“中國第一公關”的稱號。
1979年10月初,中信召開董事會后舉行記者招待會,由經叔平主持,榮毅仁介紹情況。一位外國記者問:“中信公司哪一位是負責公關的?”那時,連經叔平對“公關”這個詞也感陌生,榮毅仁反應極快,指著身邊的主持人:“經叔平先生就是我們的公關。”第二天,香港《大公報》刊登出了“中國第一公關——經叔平”的新聞,這個稱號由此不脛而走。
經叔平也確實沒有辜負這一稱號。1981年,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一個重要窗口——中國國際經濟咨詢公司正式成立,經叔平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。
1989年,經叔平向時任上海市市長朱镕基建議,請外國著名企業(yè)的領袖人物當顧問。經他牽線搭橋、積極組織,21位來自世界11個國家的企業(yè)巨頭組成了“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(yè)家咨詢會議”,為上海改革開放出謀劃策。由此,經叔平在國外結交了許多政界要員、財團大亨。他是英國前首相希思的座上賓,并曾與撒切爾夫人私人會晤。
2004年7月7日,英中貿易協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成立50周年慶;顒訒r,向對英中貿易和英中關系有著杰出貢獻的10位中國人頒發(fā)“破冰先鋒”獎項,多年擔任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名譽會長的經叔平就是其中之一。
創(chuàng)辦民生銀行
1993年11月,經叔平當選為全國工商聯主席,成為繼陳叔通、胡子昂、榮毅仁之后的第4位主席。僅僅一個月后,在當選后的第一次大會上,經叔平就在發(fā)言中提到:“大家認為‘借貸無門’是當前民營企業(yè)發(fā)展中面臨的很重要的問題,我愿意與大家一起做幾件事情,可以辦一家銀行,著重幫助民營企業(yè)融資!
當年12月30日,經叔平以個人的名義,給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兼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朱镕基寫信,提出了自己的想法:由全國工商聯牽頭,辦一家以民營企業(yè)投資為主的股份制商業(yè)銀行。因為要把一個大的銀行進行改革以支持民營企業(yè)動作大,從一個小的銀行開始,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,如果行,說明這條路可以走;如果不行,一家小銀行影響也不大。
經叔平的信在兩天后得到批復,朱镕基的意見是請人民銀行予以考慮。
在這之后,全國工商聯動用了上上下下各種關系,奔波于有關部門之間,主要工作就是“說服解釋”,重點要說清楚“為什么要以民營企業(yè)投資為主”、“為什么不能讓國家做大股東”。
1995年5月,全國工商聯終于得到了央行頒發(fā)的許可證。1995年6月,中國民生銀行籌備組成立。1996年1月,民生銀行掛牌運作,經叔平擔任董事長。
球迷經叔平
近兩年退下來后,“球迷”經叔平的業(yè)務生活主要是看看書,當然還有看球。“特別是足球、網球、籃球、排球,就連歐洲杯我也看了,經常是夜里2點鐘的時候還是在看電視!苯浭迤2007年接受采訪時曾笑著說。
經叔平憶起少年時的上海租界,“中國足球隊較少,而外國僑民、團體都有足球隊,租界的一些外國駐軍也有足球隊”。經叔平等學生看足球賽時都希望中國隊把外國隊打敗。
“球迷”經叔平還是個“戲癡”。1933年,京劇名家馬連良到上海演出,由于就讀的圣約翰大學附屬高中管理嚴格,經叔平沒能趕上演出時間。他和一幫小戲迷集體給戲院寫了一封信,請求馬連良周六下午給他們加演一場。幾天之后,他們的信竟然刊登在上海《新聞報》上,馬連良也真的給這些學生們加演了一場。
還有一次,經叔平在戲園里聽楊寶森的戲。楊寶森在臺上唱一句,經叔平身后的一位戲迷就跟著哼一句,經叔平幾次壓住火氣,轉過身請求那人保持安靜。可那人不一會兒又情不自禁跟著哼唱,年輕氣盛的經叔平忍無可忍,一氣之下把椅子豎起來,自己高高地坐在椅子頂部,以牙還牙地沖那人說:“你不讓我看,我也不讓你看!眻雒嬉幌伦踊鸨饋,兩人差點動起手來。